调研报告
应当高度重视
《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及“造黑土、存碳汇”土壤生态工程
生态事大,国脉所系,尤其是土壤生态问题。土壤的关键,又是生态修复问题。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的专家、教授和工作人员,十年磨一剑;看准目标,埋头专研,终出成就。
成就:研制出全国第一部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
2013年以来,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在生态农业标准化实践的路上,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令人振奋。其具体成就,就是以土壤生态修复为起点,率先研制出了《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核心是生态农业标准化成就“造黑土、存碳汇”工程,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系列问题。
专家们认为,生态农业标准化“造黑土、存碳汇”这项生态工程,是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的指导下进行的。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牵头,组织专家团队经过多年方案设计,不断修订完善,并根据国家团体标准的有关规定,经申请、提案、立项、研制、专家审定,申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示、备案,生态农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发布了全国第一部《T/STNY 001—2018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即《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
该标准分为4个部分:《T/STNY 001.1—2018生态农业产品 第1部分:生产过程监测控制》;《T/STN 001.2—2018生态农业产品 第2部分:加工质量安全保障》;《T/STNY 001.3—2018生态农业产品 第3部分:质量安全监控体系》;《T/STNY 001.4—2018生态农业产品 第4部分:标识使用规范管理》。《标准》于2018年11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
本《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标准形成了4大标准管理体系。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农业产品。
《标准》分为3个级别。即:
A级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志性指标达到零农残、零抗生素、零激素的标准;AA级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志性指标达到零农残、零抗生素、零激素、零除草剂、零化残的标准;AAA级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志性指标达到零农残、零抗生素、零激素、零除草剂、零化残、零重金属的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供给侧生态农业产品标准,也是对四川乃至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贡献。严格按照生态农业产品标准组织实施种养业生产,达到生态农产品标准。目标可实现“六个零(产品检测报告中未检出)”,即零农残、零化残、零抗生素、零激素、零除草剂、零重金属。确保农产品生产高质量发展,既能保产品数量(一般增产10%左右),又能保产品质量(营养指标增加5%以上,口感好,有儿时的味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这样的结果,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调研时,《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首席专家冯永德研究员向我们详细介绍,《标准》的研制原理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及高效快速修复土壤的专利技术运用,增加土壤碳营养,激活土壤微生物系统,酶力系统,将板结的土壤修复改造成疏松、有蚯蚓的“黑土地”。
《标准》就是从提高植物动物的免疫力着手,通过对自然和土壤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来增加碳固定、存碳汇。同时避免土地利用种养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相比现行农业的面源污染为主的环境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能够在减缓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同时,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保育土壤等多重协同效益,从而提升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生态专家们认为,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治理环境的过程。这是一种超越有机农业、面向未来的农业,甚至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形式。现在,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生态循环农业,我们通常简称生态农业。
我们认为:《标准》的宣传贯彻与推广,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产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共建数字化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共同体,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三双”目标—-双碳(减碳源,增碳汇)、双减(减化肥,减农药)、双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壮大生态粮油、生态水果、生态畜牧、道地中药材、生态水产等特色产业规模,切实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案例分析:示范结果,令人惊喜
近几年来,通过广大会员单位、农业企业与农户和专家委员会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制定茶叶、油菜、稻米、黑山羊、黑松露、艾草、天牧良草、金银花、黑水虻、乌骨鸡等粮油、养殖、中草药生态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专家们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专项培训,深受广大企业和农户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成都市金堂县果香源家庭农场为例。
2022年5月,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与会员单位、战略合作单位联合在成都市金堂县果香源家庭农场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严格执行生态农业产品标准,生产的农产品检测结果实现了“六个零”,即零重金属、零农残、零化残、零抗生素、零激素、零除草剂的目标。
一、现实状况。
该农场经过11年来长期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不去,亏损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场主下决心改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但肥力不够,投入不少,仍然没有效果。加之,肥料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杂,仍然不能解决农业的痛点、难点问题。由此长期不能发展,以后也不能发展,必需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地力和肥力,才是唯一的路径。
二、生态标准与核心技术运用。
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组织专家团队在研制生态农业产品标准过程中,筛选研发了一种特殊的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既是主肥,又是改良土壤的肥料,攻克了“造黑土”,“存碳汇”的技术瓶颈,肥力足——可单施、又可配施,施用方法简易化,田间作业轻简化,是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景广阔。
生态农业标准及其配套核心技术可基本解决土壤治理、土壤存碳、病虫害、除草、化肥、农药、盐碱地、重金属等一系列问题。
三、案例分析。
案例1:水果产品。
2022年6月8日,专家团队制定生态农业技术方案,对该农场柑橘园板结的土壤进行高效修复改良,“多效合一”治理,撒施一种特殊的生物有机肥5kg/株,9月8日追施2.5kg/株,不施用其他肥,经历70多天高温干旱后,先后三次中小雨,干旱无雨30多天,土壤和根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土壤修复改良效果显著,土壤由黄土地变成“黑土地”,而且发现了蚯蚓。
柑橘品种--爱媛38,10月20日检测的次果,糖分已超过商品果的高端指标,达到17.10%;采摘时,含糖量达到22.3%,柑橘产量达到7000多斤/亩,增产33%,品质生态,口感极佳。价格由往年的2.50元/斤提高到10元/斤,亩增纯收入58250元。
案例2:蔬菜产品。
2022年6月14日,按照生态农业技术方案,金堂县果香源家庭农场种植丝瓜播种5亩,整个生产过程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膨大剂等,严格贯彻执行生态农业标准,丝瓜亩产量高达18000斤,增产50%,销售批发价2.50元/斤,亩增纯收入32500元。抽样检测结果,当年达到“六个零”,即零重金属、零农残、零化残、零抗生素、零激素、零除草剂的AAA级生态农产品标准。
案例3:土壤修复。
为什么会修复改良成黑土地?专家团队对金堂果香缘家庭农场土壤地力变化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土壤修复改良前的数据调查。
(1)碱解氮8.63kg/亩(国家五级土壤标准);
(2)有效磷3.1kg/亩(国家五级土壤标准);
(3)速效钾18.72kg/亩(国家三级土壤标准):
(4)有机质含量为1.37%(国家四级土壤标准)。
2.土壤修复改良后的结果。
(1)碱解氮26.08kg/亩,超过一级土壤1.09倍,修复改良后增加202.2%;
(2)有效磷7.54kg/亩,超过一级土壤1.18倍,修复改良后增加143.2%;
(3)速效钾44.32kg/亩,超过一级土壤1.39倍,修复改良后增加136.8%;
(4)有机质含量达到2.207%,比原来提升了0.837个百分点,国家三级土壤标准,修复改良后增加61.1%。
从以上数据分析,该农场撒施一种特殊的生物有机肥400kg/亩以后,土壤中氮磷钾等数据超过国家一级土壤标准;实地观察发现,土壤由板结变为疏松,由黄土地变成黑土地。主要指标超过国家一级土壤标准。
我们在“造黑土,存碳汇”,修复改良土壤,治理环境,创新发展中国式生态农业方面,砥砺前行,前途宽阔;我们在建造中国生态农业科技高速通道方面,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造福子孙后代!
意义重大,但对《标准》的实施重视不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从这个问题层面看,也凸显了生态农业标准的重要性。
但是,《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到目前,四年时间,热度仅在民间,仅在实践的企业、实践的项目上。政府重视不够,宣传也不够。需要政府引导,从认识上着手,改变观念,才能改变现实,弃旧图新,大面积推广,共同走上生态农业之路。
一、充分认识“互害模式”怪圈的危害性。
为了解决温饱和增收问题,农产品生产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无论承认不承认,这些年,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有意无意地成了污染的实施者和污染的受害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损人者和受损者。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在许多时候,对一些东西,觉得吃的不放心,但是又不得不吃,非常无奈,因为没有选择。在社会上生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每个人又是不同行业的生产者。如果各个行业都这样下去,就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全民“互害模式”怪圈,没有人能置身局外,这完全是由于人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过度干扰造成的。
二、全民的健康掌握在农产品生产者手里。
面对这个局面,是让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害人害己的“互害”下去,以至于突破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极限呢?还是从我做起,迅速行动起来打破这个“互害模式”的怪圈,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呢?是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从业者面前的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因为农产品生产者是全民的食物生产者、供给者,位于农业实践的第一线,处在全民健康长河的源头位置,全民(包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甚至生存安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农产品生产者手里的。
三、只有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才能终结互害模式的怪圈。
生态农业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人类要想生存下去,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可以说责任高于天,但这些基本的常识和道理,已经被现在的许多人抛到脑后甚至扔到太平洋里去了。这样下去,会是一场人类悲剧。话再说回来,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越安全,质量越好,国民的健康就越有保障,同时对保护生态平衡做出的贡献就越大,二者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反之,造成的为害就越大。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重要性和唯一性,广大从业者要立即觉醒起来,要具有历史担当精神,敢为人先,从自我开始,敢于打破这个“互害模式”的怪圈,积极主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贯彻实施生态农业产品标准,必然会生产出好产品,放心产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当前,各地面临的耕地质量差,农残重,金属污染严重,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的现象仍不容忽视,要全面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就必须从种养殖的源头抓起,实行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作为服务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行业组织,助力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发展转变,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迫切需要借力国家农业发展高端平台,迫切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挂牌落地实施,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进一步宣传好、贯彻好、推广好“全国首部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塑中国农产品国际标准化品牌形象。
建议:政府加强引导、政策扶持、助推发展
一、强化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利用行业组织人才集聚的优势,有力发挥行业组织的标准制定、沟通、协调、行业自律等功能。从行业方面,自己先装上火车头领跑,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行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生态农业产品标准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服务,力争每年培训生态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1-5万名。
二、强化政府职能。根据生态农业产品的特色、特点和产业需求,政府引导要靠前,政策配套要成型、措施要具体化,产业支持政策要落地、要充分,尤其要对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县的企业给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等待遇或更多的政策倾斜,尽力解决企业实施生态农业标准编制推广宣传、种植养殖、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生态农业投入品的补贴扶持。
三、建立生态农业基地县。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加快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县评价体系,支持和帮助基地县企业打造规范化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区),尤其是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推动江河流域、土壤等生态化治理及生态功能修复等。
四、建立国家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溯源体系。抓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契机,政府牵头支持行业组织与农业、商务、财政、供销系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共同联合企事业单位打造生态兴业强县、生态标准、产业振兴、“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溯源体系”项目落地,省市县联合采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统一大市场,建立生态农业产品示范园区和试点基地,强化示范作用。
五、建议国家可仿照对农民购买地膜进行财政补贴的方法。
对执行《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使用可“造黑土”的生物有机肥料进行财政补贴。同时依靠政府的力量,积极进行引导、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标准,使我国农业尽早走出一条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