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好以“羌年”为代表的羌族文化?对此,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了阿坝州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


同样,理县也高度重视“羌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里每年都举办庆祝羌年的活动。在庆祝活动中,妇女们穿上精心绣制的传统服饰,一针一线都是对传统的坚守和热爱;男人们则敲响羊皮鼓,雄浑的鼓声响彻山谷。理县文广旅局局长杨汝渊表示,接下来,理县将借力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金字招牌,结合桃坪自身条件和游客基础,还俗于民,持续举办羌年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拓宽文化传播途径,营造起过羌年的浓厚社会氛围。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挖掘与保护,壮大传承人队伍,发挥文化主体作用,强化母语保护,编撰乡土教材,同时推广释比唱经、羊皮鼓舞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助推文化遗产的转化,打造非遗母语艺术作品、古羌文化微短剧,制作非遗系列短视频,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全面促进羌年保护发展。
“15年来,阿坝州对‘羌年’的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在特大自然灾难面前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了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川路径,是中国智慧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创新成果。”阿坝州文广体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寿春表示,接下来,阿坝州将全面加强以“羌年”为代表的羌族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再上新台阶,推动四川非遗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