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12月19日下午,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在蓉举行“活力成都与幸福成都”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专题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集中发布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委托研究的《活力成都幸福感理论阐释及指标体系建构》《成都打造最具活力与幸福感城市品牌价值研究》《何以成都——活力成都的幸福密码》三大课题研究成果。
会上,四川和成都本地专家学者围绕“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成都城市名片”,从文化活动、幸福社区、健康生活等主题展开专题研讨;青羊区、双流区、崇州市等区县社科联从城市社区治理、特色产业培育、乡村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研究室副主任谭旭运介绍,活力成都幸福感指标体系由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两大版块构成。主观维度考虑人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实现对活力幸福感知的影响,关注民众对自身所处环境与条件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客观维度假设人会对客观事物做出理性的认知和评价,关注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及社会为民众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主观维度包含积极心态、幸福认知、幸福体验、幸福预期、幸福行为5个一级指标,生命意义感、奋斗价值观等13个二级指标,拥有意义感、寻求意义感等24个三级指标。客观维度包含发展基础、美好生活、生态宜居、经济人文、智慧城市、社会治理6个一级指标,基本民生、品质生活、全龄友好、基本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等二级指标18个,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社会就业率、青年人口吸引力、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等三级指标61个。
课题组运用主、客观两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对成都及部分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进行比发现,得益于成都传承千年的文化气度和城市管理者持续进行社会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成都的主观幸福感居首;得益于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成都的客观幸福感总体居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平认为,成都的城市品牌建设实践和探索,是以自身历史和文脉传统为价值基因,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出发点和旨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三城三都”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构建城市高品质生活,围绕细治、共治、智治持续强化城市高效能治理,从而形成鲜明的“三高”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教授指出,成都创新性地构建了“活力——幸福导向型城市”的发展新范式,以“三个转化”“三大支撑”“三个闭环”为其核心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
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院长熊平表示,此次发布三个重点课题深入探讨了幸福成都的底层逻辑、密码和基因,对于推进西南文化的创新型发展、创造型转化,在保持优势、做强长板的基础上,不断厚植“成都式幸福”的底气,有很大的价值。他希望各社科组织和研究机构要密切关注幸福成都的指标体系,围绕“成都式幸福”开展学术研究、学术讨论;围绕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打造好城市文化推广品牌,把文化品牌、产业品牌、消费品牌、社会治理品牌同城市品牌一起提升、一起打造,多出决策咨询成果,为“成都式幸福”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