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们多给一点点阳光雨露,我们就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省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如是说道。
在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时,吴德留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连年增长。特别是“两重”和“两新”项目在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让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条件大大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吴德所在的四川农业大学,便是受益者。他介绍学校的变化:建成10余万平方米的世界一流实验大楼,配备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建成6万平方米的智慧学生宿舍、超3000亩的现代教学科研基地和南繁基地,极大改善了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有力支撑了学校每年近5万名学生培养规模。
2024年,四川农大毕业本科生、研究生13000余名,就业率超92%,大多扎根西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科技支撑。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推动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在作物抗病高产协同研究上取得重大理论突破,育成抗病高产国审品种47个,其中,国家超级稻“宜香优2115”、农业农村部主导玉米品种“川单99”推广面积连续多年稳居西南第一。
四川农大自主研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年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有效降低了大豆对外依赖度。选育“天府黑猪”和“天府肉猪”成为“四川回锅肉”专用品种,产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让回锅肉的美味回味无穷;与雅安深度合作,选育的新型茶种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高,雅茶和藏茶品牌越擦越亮;研发的雅安汉源花椒和成都温江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让麻辣更加鲜香,强有力助推“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川菜金字招牌享誉世界。川农大近两年的引进人才和国家级人才均实现了双倍增。
在审查2025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时,看到预算表里的经费计划,吴德忍不住感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定意志,这必将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吴德表示,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四川唯一一所农业高校,不仅要培养更多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技能人才,更应该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上提供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因此,聚焦计划执行和预算分配,吴德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大西部双一流高校投入。由于西部高校受地理位置和诸多因素的限制,基础设施条件的短板仍然非常突出,建议通过设立“西部高教振兴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倾斜力度,重点支持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师资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构建起支持西部地区高教振兴的长效机制。
吴德还建议将西南生物育种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纳入“两重”项目建设范围,为加快生物育种科技领域的自立自强提供坚实基础,也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确保战略腹地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吴德最后建议,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快资金拨付,提高预算执行进度。针对设备更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根据整体推进效果,据实据效、分类分档予以事后奖补,有效实施激励引导。并建议主管部门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加快资金下达,减少“等米下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