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渐近,一场电商平台和消费者的狂欢已悄然开启。打开各大电商平台,各种以低价噱头吸引客户和流量的花样层出不穷。低价促销,依旧是诸多商家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手段。
回首过往几年的“双11”,难免给消费者“泼盆冷水”:消费者付出了巨大时间精力,所能获得的实惠似乎有限。很多平台价格先涨后降、明降暗涨已是惯用手法。一些商家甚至使用量少质劣“电商专供”产品以次充好,应付促销活动。
对于消费者来说,期待“低价”的同时,并未降低对商品质量的心理期待。消费者期待更多的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节点,电商平台与商户在合理价格区间里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惠与便利,而不是面对虚标价格、虚假宣传等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商家口碑的“双输”行为。
巨大的市场中,存在抱有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等心理的商家不可避免。真正防范和遏制“双11”促销套路,还需更有力的治理措施。毕竟,弄虚作假之类的套路不仅涉及商业道德,更属于法律问题。对于“双11”促销套路,需要加强监管,对违法、侵权苗头露头就打,全面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中的相关处罚条款,进而提高平台和商家的违法成本。
当然,监管部门应采取更多创新治理举措。比如,加强对电商平台商品价格的监测和抽查,对电商平台促销规则作出进一步规制,尽量简化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和手续等。
消费是一种生活需求,更是商家与消费者建立良性互动和产品市场认可度的契机,培养感情不易,维护感情更难。少点套路,方能让消费者“双11”不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