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系列部署要求,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创新推行联信息、收问题、查案件、改习惯、建制度“五步工作法”,以“硬监督”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一、建立渠道“畅信息”。一是定期汇报。至少每半年向县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一次检举控告类信访问题综合分析情况,为县委优化营商环境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相关问题解决。今年以来已专题汇报2次,推动解决营商环境方面问题6个。二是协同联动。与县政府建立责任推动、定期会商、环境监测、检查督办等7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抓、监委主推、同步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县监委与县政府联动推动解决问题3个。三是联通企业。选取40家企业,选派80名纪检监察干部定向联系开展“联企清风行”活动,常态化走访、零距离沟通,已面对面收集意见建议42条,协调相关单位解决问题19个。
二、全面立体“收问题”。一是进企业收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挂牌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聘请40名企业负责人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发放联企连心卡,全面收集问题及意见建议。会同县人大、政协组建优化营商环境调研组,走访企业60余家,收集反馈问题26个。二是用平台收问题。利用“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收集营商环境方面咨询投诉类问题65件。针对相关问题推动县政府办制定《关于切实规范“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工作的通知》,县纪委监委先后对8件涉及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挂牌督办,处置相关问题线索2件。三是向社会收问题。结合干部作风整顿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收集解决涉企问题32个,通报典型问题3个。督促18个优化营商环境牵头单位设立意见箱,公布破坏营商环境负面清单,全方位收集意见建议,形成优化营商环境浓厚氛围,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三、紧盯重点“查案件”。一是查效能。坚决查处党员干部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及吃拿卡要等问题,去年以来党纪政务处分14件16人。二是查干预。坚决查处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资金安排、行政执法过程中,违规入股分红、强揽工程、优亲厚友等干预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行为,党纪政务处分4件8人。三是查乱为。坚决查处并深入纠治行政执法部门违规行使自由裁量权等破坏市场法治环境的问题,党纪政务处分7件10人。
四、融入大局“改习惯”。一是改理念。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公职人员靠前服务、主动作为,面向干部开展纪规宣讲和咨询工作,打消干部在服务市场主体过程中瞻前顾后思想,激励干部积极担当作为。二是改作风。持续深化干部作风整顿,督促各机关单位深入开展“执行能力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行政执法大规范、作风务实大转变、严明纪律大督查、行业系统大治理”6大行动。相关单位开展的“百人进千户”“百人帮百企”“招工稳岗服务”等活动成效明显,县工业园区新增用工1500人,稳岗率98%以上。三是改方法。坚持发现问题与督促整改同步推进,纪委监委、巡察办、目绩办、行政审批、发改、市场监管“六方联动”督办,发出督办及提醒函32份。监督推动“放管服”改革,推动出台政务公开标准目录31类1129条。建立驻法院、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约谈涉企案件承办人制度,防止借办案之机干预企业经营行为。稳慎处置涉企案件,力求“三个效果”统一。
五、着眼长效“建制度”。一是建立任务清单制。全面梳理《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相关任务,拟定优化营商环境“367”监督任务清单,即监督企业开办一窗通、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3个平台”;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园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电子印章等“6项工作”;公布水电气通信服务清单、税收优惠项目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等“7张清单”。二是建立考核督责制。联合县目绩办、县统计局每季度开展营商环境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单位、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开播《阳光问政》和《作风建设进行时》栏目,邀请企业代表参与现场问政、现场质询,增强干部履责意识。建立“红黄黑”榜制度,根据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责任落实情况分别在“红榜”表扬、“黄榜”警醒、“黑榜”批评。三是建立长效主抓制。将发改、行政审批、经信等18个牵头部门和相应的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归口一个纪检监察室专门联系。该纪检监察室不再联系乡镇,与党政室“同频共振”,集中精力抓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