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闸蟹,人们第一印象往往是阳澄湖。但是,11月9日,在上海市举办的上海海洋大学第15届蟹文化节暨2021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来自四川达州开江县的大闸蟹斩获大赛金蟹奖,再一次改变了“吃货们”对“川蟹”的认知。
一年一度的全国河蟹大赛被誉为河蟹届的“奥斯卡”,今年共有来自四川、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重庆等地80余家单位选送的2000余只河蟹现场角逐。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来自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12只母蟹、12只公蟹,获得大赛金蟹奖。
开江大闸蟹勇闯“河蟹江湖”,这背后的底气和秘密究竟是什么?
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打响“川蟹”自主品牌
开江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地形“三山微水七分田”,素有“川东小天府”的美誉。过去一提到这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豆笋、橄榄油、麻鸭等。如今,开江最响亮的名片莫过于“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
每年10月,秋风一起,正是大闸蟹陆续上市的季节。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大闸蟹养殖基地里青色的螃蟹早已耐不住寂寞,张牙舞爪地在筐子里爬行。
“我们对开江地形、地貌、水质、日照等多方面的进行了考察,深度调研了四个多月才下定决心,拍板开江。”谈到当年为何选择开江,看好开江发展水产养殖?开江民生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表示,开江刚好处在北纬30-32度之间,这个纬度经过科学验证最适合小龙虾等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生长,加上开江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我迅速决定到开江发展水产养殖,成立了民生渔业公司,打造“大闸蟹、小龙虾全产业链。
据了解,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28日,现已在开江建成虾蟹养殖基地1.1万亩,稻鱼、稻虾养殖基地1.4万亩,其中标准化蟹苗基地500亩、淡水珍珠蚌苗基地500亩、虾苗鱼苗基地1000亩,已形成以“种草、投螺、挂蚌、调水、稀放、配养”的生态养殖全产业链“开江模式”。
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和平介绍,近年来,开江县紧紧围绕有机循环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大闸蟹、小龙虾和有机水稻等主导产业。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如今,开江特色生态水产养殖已形成了“上半年卖小龙虾,下半年卖大闸蟹”的闭环产业链。
目前,开江大闸蟹养殖区已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往大家提到大闸蟹大多会想到安徽、江苏等地,而这次开江大闸蟹的获奖,又一次打响了四川大闸蟹的品牌。”
融入“双城经济圈” 打造蜀地“鱼米之乡”
大闸蟹的生长,除了光照和科学投喂,水质也是品质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开江处于四川西南盆地的上游地区,水质更是优于下游地区,加上西南盆地地区的水系中含有大量矿物质成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培育出的大闸蟹具有青壳白底、肉质纤维细腻、膏黄饱满、背部有光泽等特点。
近年来,开江县依托自身优势、立足资源特色,创新“稻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万亩橄榄庄园”“万亩黄金花海”“万亩莲花世界”“万亩虾蟹基地”等现代农业园区,先后荣获中国“西部鱼米之乡·虾蟹之都”“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稻鸭鱼综合种养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成渝远方·田城开江”。既融入“双城圈”、助推北翼振兴,又挖掘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下一步,开江将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机遇,不断厚植现代农业产业优势,苦干实干、善作善成,努力完成“农业多贡献”任务,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开江利用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契机,拟投资42亿元,对5个乡镇、67个村、4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区,按照“一环三区三园五点”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国家级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
因田而生、因田而美、因田而兴,“城在田中融、田在城中依”的开江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蒋军)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供图)